德国鲁尔区:告别煤炭钢铁时代,走入历史的老牌工业区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4日 17:02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曾是欧洲老牌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闻名,如今,它已经告别了曾经为整个德国带来工业繁荣和民族辉煌的支柱产业,告别了持续两个半世纪的辉煌。
曾经出现在我们地理、历史教科书里的鲁尔区,如今已成为历史,或许未来,也像它的命运一样,从教科书中淡出,不再被提及,最终被遗忘。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介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行政上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莱茵-鲁尔城市群的一部分。鲁尔区现有人口5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但却曾贡献了德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钢铁和35%的炼油能力,并诞生了多特蒙德、波鸿、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城市。
和中国的山西一样,这里在数千年前也曾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之地。多年来,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森林演化为地下的煤炭。这种“黑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燃料来源,也是工业文明进程中一个经久不衰的齿轮。煤炭造就了昔日的鲁尔区,而鲁尔区的兴衰,也是整个德国的兴衰。
鲁尔工业区的早期景象(来源:维基百科)
兴衰:工业文明与现代历史的见证者
鲁尔工业区不仅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很硬核的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以来就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在德国的位置(来源:维基百科)
德国向来以工业发达著称,早在20世纪,强大的德国工业就已经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这也为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德国依然能够迅速恢复元气,迎来经济腾飞,甚至成为欧洲的中流砥柱。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以鲁尔区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期鲁尔工业区的铁路(来源:维基百科)
鲁尔区以煤炭开采业起步,利用煤炭发展炼焦、电力、煤化工等产业,进而带动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依托大量的钢铁、化工产品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制造业。
一战期间,鲁尔区扮演着兵器工厂的角色。随着德国战败,鲁尔区落入法国和比利时的控制之下,但德国工人和公务员“消极罢工”,生产和运输陷入停滞,最终加剧了通货膨胀,迫使法国和比利时撤军。该国的通货膨胀也使德国无力偿还战争赔款,加剧了民众的不信任,为纳粹上台创造了条件,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期间,鲁尔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为主要轰炸目标。1940年至1944年,鲁尔区30%的工厂被轰炸摧毁。1945年3月12日,鲁尔区重要城市多特蒙德遭到1108架飞机、4800多吨炸弹的毁灭性轰炸,这是二战期间最惨烈的一次轰炸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轰炸的多特蒙德(来源:维基百科)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以及钢铁等工业部门对煤炭需求的急剧下降,导致鲁尔区经济陷入衰退。同时,重化工业集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将经济活动转移到德国南部,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原有以煤炭开采、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弊端日益显露。随着传统工业的没落,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批工人失业,鲁尔工业区也陷入低谷。
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曾这样描述鲁尔区:“密密麻麻的焦化厂不断排放着黑烟,冶金厂不断排出红褐色的污水,空气中飘浮的悬浮颗粒使外面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黑灰。白色的衣服穿在外面不久就会变成灰色。红瓦白墙绿草的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莱茵河沿岸化工厂林立,就像一杯由6万多种不同化学物质调制而成的鸡尾酒。”
工业的衰落和环境的污染迫使鲁尔区寻求新的出路,一场“鲁尔区的救赎”在众多的工厂中上演。
工业衰退与环境危机下的痛苦转型
其实说到鲁尔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章。教材对鲁尔区转型中的问题和策略讲得比较清楚。除了知道其作为试验点的重要性外,鲁尔区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举措也值得世界其他老工业区借鉴和学习。
自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为了“拯救”鲁尔区,一方面改造煤炭、钢铁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建设和产业调整,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美化环境,发展科技,甚至开发工业旅游项目。
▲鲁尔区大量工厂、矿区被开发成工业旅游项目(图片来源:法兰克福汇报)
转型之路并不轻松。多特蒙德是鲁尔区工业时代诞生的明星城市之一,煤炭和钢铁曾是著名工业城市多特蒙德的两大支柱。本世纪初,多特蒙德先是被迫关闭了硬煤矿,随后又因为钢铁业巨头蒂森克虏伯集中钢铁产能,主宰多特蒙德数百年的钢铁业宣告终结。
“祸不单行”。曾经的“欧洲啤酒之都”多特蒙德,曾拥有70多家啤酒厂,但由于啤酒产量不断下滑,几年间仅剩一家。20年来,多特蒙德失去了近9万个工作岗位,而这样的情况在鲁尔区的工业城市也不断重演。
多特蒙德废弃已久的采煤机(图片来源:德新社)
正如多特蒙德足球场南看台上传来的热情欢呼声,这座城市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1968年,多特蒙德大学成立,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科研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附近修建了科技研发基地,不少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公司聚集在这里。这些科技研发基地提供了约8500个高科技岗位。而那些倒闭的钢厂,在转卖工业设备后,厂房被拆除,修建了人工湖,湖畔则是高档住宅区。
通过改善交通、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土地经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鲁尔区内部区域优势逐步扩大,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后的鲁尔区已成为以服务业和技术业为主的城市群,保险、零售、物流、信息、微技术等产业均有发展。
由钢铁厂改造的人工湖(图片来源:德新社)
如今,鲁尔区不再是工业时代的繁华与喧闹,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群。
告别:矿工精神与无法割舍的鲁尔情怀
2017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逐年削减煤炭补贴,并力争2018年关闭最后一座黑煤矿。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沧桑,鲁尔区最后一座黑煤矿于12月21日关闭。
德国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不舍与祝福(来源:)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出席了最后的追悼会,人们齐唱《矿工之歌》,纪念一个时代、一个行业成为历史。1500名矿工在“鲁尔!鲁尔!”的呐喊声中挖出了最后一辆黑色的煤车。
但在这一天,不仅矿工们会感到悲伤,当地的球迷也会为这个国家曾经的工业支柱感到悲伤。对于鲁尔区的人们来说,煤矿、足球和啤酒是密不可分的。
鲁尔区的矿工们下班后踢足球作为消遣(图片来源:德新社)
自二战以来,鲁尔区曾拥有7支职业俱乐部。如今,鲁尔区人口约500万,在欧洲,只有伦敦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拥有更多球队。德甲最著名的两支球队多特蒙德和沙尔克04早已“相爱相恨”了,他们的对决也被称为“鲁尔德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多特蒙德和沙尔克04上演了近150场“鲁尔德比”。面对矿工撤离、煤炭工业的终结,两支球队也以自己的方式纪念和告别煤矿的关闭。
12月19日,2000名矿工受邀观赛对阵勒沃库森的比赛,赛前还举行了盛大的悼念仪式,送别这群曾为鲁尔足球带来生机的矿工。
比赛当天,沙尔克04足球俱乐部的球童也扮成了矿工(图片来源:法新社)
球员们在22日的比赛中还穿着印有“Danke!”(谢谢你,我的朋友!)的定制球衣。作为前欧洲冠军,它还以球迷的热情而闻名。在工业的信仰下,煤矿赋予了鲁尔区的人们勇气和激情。人们热爱足球和啤酒,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兴衰。
多特蒙德球迷的热情席卷了威斯特法伦球场(图片来源:法兰克福汇报)
这都是情怀在作祟。但对于鲁尔区来说,这次告别固然令人伤感,但能源和产业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虽然德国已经关闭了全国所有的黑煤矿,但这并不是彻底告别煤炭,在德国,化石燃料仍占其能源结构的40%,这是因为德国已经决定在2022年前放弃核电。为了弥补核电的缺口,保证电力供应,无烟煤和褐煤发电厂仍在运行。相比于黑煤,褐煤品质更低,污染更大,这也是一些人担心的问题。德国仍有不少露天煤矿开采褐煤,2017年褐煤发电总量约占德国电力供应的14%。因此,在不少环保人士眼中,德国弃煤并不彻底。
支持关闭黑煤矿的其他声音(来源:)
放眼世界,从教科书到学术论文,许多国家都以鲁尔区的转型经验为模板,希望实现老工业区的转型。以煤炭工业闻名的山西省和以钢铁工业闻名的河北省,近年来都面临着产能落后、成品滞销等直接问题,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被誉为“共和国之子”的辽中南工业区也在寻求新的出路。我们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鲁尔区乃至整个德国、整个西方世界的征程,也正在承受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鲁尔区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污染治理和产业转型仍然需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这个过程需要规划、技术、资金、法规,更重要的是时间。
鲁尔矿区风光(图片来源:德新社)
鲁尔区从绿色森林变成黑色城市用了几十万年的时间,而洗去黑色却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
矿工们已离去,但鲁尔区的传奇仍在莱茵河畔延续。
下半场比赛的哨声刚刚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