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谌贻琴调研上海,部署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工作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3日 09:05
“对标国际先进标准”
一是国家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建设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是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上海调研期间,陈贻琴与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召开座谈会,部署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工作。
202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联合启动“国家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建设,选定一批足球基础好、发展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城市,加强支持引导。
目前,“十四五”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共有16个,分别是:
上海、成都、武汉、深圳、广州、长春、重庆、大连、青岛、北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苏州、杭州、梅州、西安、南京。
其中上海、武汉是陈贻琴两次调研的地方。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国家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提出了多项目标任务。
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重点城市足球发展基础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把足球运动打造成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标志性事业,重点城市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足球运动全面发展。
现在距离实现短期目标还有一年时间,陈贻琴建议:
助力青年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
第二,青少年培训。
2015年3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如今9年多过去了,足球改革发展如何实现创新突破?
青少年足球和职业联赛是足球发展的两大基石。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实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数量大幅提升,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亚洲一流。
此次上海调研,陈贻琴走访的几个地方都与这两块“基石”有关。
今年2月卡塔尔亚洲杯期间,中国足协技术委员会委员黎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国足队员平均年龄接近30岁,大部分老将已跟不上其他队球员的对抗和节奏。
更新难的主要原因是年轻球员不胜任,而年轻球员不胜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又是由于缺少优秀的基层教练。
此外,新华社在调查报道中也指出,中国足球存在“12岁退役”现象,10、11岁时踢球优秀的孩子,有一半在12岁时就消失了,13岁就全部离开。
这是因为青少年足球训练领域存在着学训矛盾,踢球的孩子除了需要改善青训环境,还需要未来学业上的保障。
在本次调查中,陈贻琴提出:
要深化体教融合,畅通青少年球员升学渠道,提升青训水平,加强赛事统筹,支持更多优秀教练员深入基层、服务青训。
解决俱乐部发展问题
第三,职业联赛。
职业联赛在中国足球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吸引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喜爱和就业,支撑着国家队的成绩。
2024年是中国足球职业化30周年,30年前的1994年4月17日,全国足球职业甲A联赛在成都拉开帷幕。
陈贻琴此次调研的球队是中国足协甲A联赛创始球队之一。
上海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3年12月10日,由专业足球队上海足球队(成立于1953年)改组而成,是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支由企业管理、与当时的国家体委脱钩的足球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足球俱乐部。
30年过去,中超元年的12支球队,如今只剩下北京国安、上海申花、山东泰山三支球队依然留在中超联赛。
自1994年至2024年,共有42支球队参加中国顶级联赛,但有25支俱乐部解散或者消失。
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受到“金钱足球”留下的历史债务的束缚。
自2011年广州恒大进入中超联赛以来,“金钱足球”逐渐流行起来,一时间,每年5亿元的投入成为一支中超球队的“门槛”。但近来,这些俱乐部背后的投资方相继无力维持。
中新社报道称,多数俱乐部的球迷基础和基础都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去投资方的支持,“死亡”的命运在所难免。
《足球报》2023年报道称,中国职业足球联赛面临资金困境,除了成都荣成等少数几家俱乐部运营相对健康,以及上海申花俱乐部等少数俱乐部获得新股东资金支持外,大部分俱乐部都面临资金困境,日子过得艰难。
除了资金短缺之外,管理不善也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腐败和挪用公款则进一步蚕食了本来就稀缺的资金。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尝试推进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
这一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俱乐部股权多元化,加强股东间的相互制约,增强俱乐部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单个投资者停止输血,俱乐部立即破产的情况。
“做强职业联赛,解决好俱乐部发展难题。”陈贻琴在调研中指出。
同时,陈贻琴还对足球发展环境提出了要求。
她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培育足球文化氛围,统筹推进足球发展和安全工作,加强足球领域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足球发展环境。
2024赛季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新赛季,职业联赛落地多项治理举措,包括成立赛风纪律监督工作组、与公安机关建立“假赌黑”问题联合查处机制、裁判员判罚公开审查等。
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正在努力重拾发展信心。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新社、澎湃新闻、足球报、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