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运会男篮 首届全国青运会闭幕式文艺表演,赛场内外亮点频现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3日 17:06
10月27日,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闭幕式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10月27日,燃烧了10天的青运会火炬在福建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缓缓熄灭。在综合体育中心举行的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闭幕式上,青运会会旗移交给了4年后下届青运会主办地山西。作为这场“青春之歌”的“序幕”,首届青运会的精彩也让人们对未来4年有了更多的想象。
场内场外精彩频现
青运会是从城运会演变而来的,其检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高水平竞技舞台的宗旨和功能没有变。本届青运会,共有9人14次创造了12项全国青少年纪录。“通过本届青运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检验。”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说。
在本届青运会上,有不少小选手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赛场上的“小明星”。在体操赛场上,成都队的邹静媛和广州队的刘婷婷分别获得男、女三枚金牌。在汇集了众多国内一线选手的男子乒乓球项目中,曾在全锦赛上战胜世界冠军马龙的北京海淀队小将王楚钦最终力克一众高手,夺得冠军。在举重台前,宁波队的孙永杰在女子75公斤以上级项目的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比赛中打破了全国青年纪录。
“国家队适龄运动员表现稳定,并为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进行了高水平训练,这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高志丹说。
青运会与城运会的不同之处,更多体现在赛场之外。突出“文化教育”主题,是本届青运会的主要特点之一。除比赛训练外,青运会运动员还参观了福州“三坊七巷”、严复故居等文化场所。青运村的“海上丝绸之路”小屋、文创小屋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青运会运动员进校园活动,让赛事更加“接地气”。“上课时间学生们不能出去,我们就进去,让更多年轻人感受青运会。”上海体育大学教授、本届青运会首席专家刘庆藻说。
球员训练变得更加多样化
23日上午,福州福清龙江体育公园体育场迎来了本届青运会上海长宁U18女足队与大连队的比赛。看台上,亚五人制足球联合会主席张占伟在场上仔细观察着每一位球员的表现。他此次来福州,就是为了给广州一家俱乐部物色好苗子。“女足队员大多都不是职业球员,双方合作应该会比较容易。”
据了解,参加本届青运会的U18、U16女足队伍基本都是地方体育局管理的专业队,“进专业队踢球”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不过,在男篮和男足队伍中,不少球员都来自俱乐部。“男足小将们都是俱乐部培养,我们市足管中心负责选苗子,分工合作效果不错。”大连U18女足领队王安普说。上海常宁U18女足主教练鲍国明也认为,考虑到女足受关注程度不高,球员待遇较差,俱乐部的出现或许可以改善球员的生存条件。
在其他赛事中,由俱乐部培养运动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位网球队的教练说,作为个性化项目,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渠道,“网球俱乐部在培养球员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很多地方体育局无法比拟的,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副司长孙元富表示,早期中国运动员的训练体制是内部组织模式,运动员来源比较单一,全部来自体校和其他体育系统。孙元富说:“现在很多项目都出现了个人训练的模式,很多项目比如体操等业余训练都是家长出钱资助的。多元化的训练体制有利于运动员的成长和取得成就,也是对原有体制的极大补充。”
未来活动将继续改革
闭幕式上,虽然下一届青运会主办国山西接过了青运会举办大旗,但四年后的第二届青运会依然充满未知数。
“下一届青运会的改革还在讨论中,目前还没有最后的想法。”孙元富说。据了解,2011年福建获得第八届城运会主办权后,为了与青奥会接轨,强化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国家体育总局于2013年底将城运会改为青年运动会。此时距离青运会开幕不到两年,因此本届青运会依然延续了城运会的组织模式和框架。
本届青运会共有26个大项、305个小项。在孙元富看来,项目设置还有调整的空间。“目前的项目数量还是太多了,小项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奥运会,对主办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刘清藻认为,青运会与全运会、冬运会一样,都是国家竞技体育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而不是削弱。“我赞成现在的项目设置,如果中国没有青运会、全运会这样的赛事体系,就没有奥运荣耀计划的实现。在举办青运会的过程中,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丰富,但其竞争力也不能削弱。”
除了赛事,组队方式也是下一届青运会讨论的重点。孙元富说,本届青运会延续了城运会的组队方式,以城市级为单位,但参赛选手大多进入了省级二线队伍或梯队,平时与所在城市互动不多。以往比赛存在不少对接问题。“但如果像全运会一样以省为单位,就相当于去掉了赛事作为城市级体育发展杠杆的功能。”
“应该说,青运会需要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下届青运会的改革思路还未梳理出来。”孙元富说。